江必新:行政程序正当性的司法审查 |
文章来源:西城区 发布时间:2025-04-05 06:12:52 |
简良如,《论人之存有:先秦·儒学·人论》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2014年。 据《吕氏春秋》卷6《音律》,十二律乃是以十二个月之风而定,《淮南子》卷3《天文训》也有相类之见。在思想主旨上,西方哲学是关于必然性的思想,而中国哲学是关于可能性的思想。 章学诚《文史通义》卷2《原道中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,第37页。对本原的反思并不是对世界或万物的起源想象,而是追问万物之所以存在之理由,主要是两个问题:什么是存在?存在者为什么是其所是?其中有个对西方思想有着关键暗示的语言因素,在西方语言里,存在与是乃一个问题之两面:某物既在,而且是此物而非他物。⑦李泽厚《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》,生活•读书•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,第27页。博尔赫斯对中国思想要点之理解可谓精准。其中,早期文明生活所需的基本技术大多被归为黄帝之臣的创作,虽未必十分准确,但似乎意味着黄帝时期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时代。 关 键 词:中国/中国方法论/以变而在 中国的连续性从无断裂,其关键之存在论理由是,中国是一个以变在(becoming)为方法论的文明,而不是一个固守其存在(being)本质的文明。其不可得变革者则有矣:亲亲也,尊尊也,长长也,男女有别,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。在《乐记》中,凡是接物之后呈现的性质,皆不属于天性范畴。 如雪性白、羽性轻、水性清、竹性浮、金性沉之类。而《淮南子》作者认识不到这一点,误以为回到宁静清虚是回到原初状态、也即回到性之本然。含义⑦:后天或特定属性(西文中称为第二性)。一是反对人事有为,二是反对思虑有为。 天下将安其性命之情,之八者,存可也,亡可也。如耳能听、目能视,又如喜怒哀乐和认识能力等。 若夫俗世之学也则不然,擢德性内愁五藏,外劳耳目。(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)乱情即乱性。由于人一旦降生之后就进入了社会,开始了接物,难免受到习染的影响,从而失掉天性。虽有义台路寝,无所用之。 但是另一方面,从行文破阴、坠阳、发喑、为狂、多恚、病积、祸随等一系列术语可以看出,作者也是认识到情欲违背了生命健康成长的法则,所以才是性之累。有时读为第一种含义非常通顺,但不符合全篇文意。本段的逻辑是喜怒、忧悲、好憎、嗜欲是破坏或违背了人生来具有的宁静清虚状态。从中出者,无应于外,不行。 这些不同处,前贤鲜有人自觉地加以省察。《郭店简·性自命出》好恶,性也。 然而,《庄子》与《淮南子》中的人性概念又是相关的,性字都被理解为先天决定的自然属性。《淮南子》同样有不少以生存方式或成长法则为性的例子: 夫萍树根于水,木树根于土,鸟排虚而飞,兽蹠实而走,蛟龙水居,虎豹山处,天地之性也。 因此,人性亦处于正常状态。(《俶真训》) 《淮南子》的大体思路是,人的形神只有回归寂静,才能不受外在万物影响,故圣人仗性依神,处混冥之中,神气不荡于外,万物恬漠以愉静(《俶真训》)。张祥龙,《先秦儒家哲学九讲:从春秋到荀子》,广西师大出版社,2010年。这与作者对性的理解基本一致,他们认为情欲是感物而动的,所以是后起的。王国维认为后天的性不是性(非真性,非性之本然),这是从性指生有属性这一本义出发得出的,其实我们没必要固守性字的这一含义,如果我们能修正一下古人性概念的定义,将它理解为接物后的普遍特性,古人的人性理论就可接受了。在《庄子》《淮南子》看来,所谓生有属性是指接物前,因此第二、三项均不能接受为性之义。 然而,这种自然而然地涌现也是一种接物状态呀。二曰五声乱耳,使耳不聪。 孟子所谓四端或仁义礼智之性,汉人所谓五常之性,又如《孝经》父子之道,天性也。总之《庄子》外杂篇试图同时从宇宙论、历史观和人性论三种角度论证回到原初状态。 此即张岱年生有属性的第二义和第三义。李景林,《教养的本原:哲学突破期的儒家心性论》,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9年。 以上考证了先秦秦汉人性概念的两种词义及其相关性,即作为原初特性的人性概念,与作为生存方式或成长法则的人性概念。傅元龙,《中国哲学史上的人性问题》,求实出版社,1982年。外内相符、形神不离的理想,需要在心神合一中达到:心有所至,而神喟然在之,反之于虚。外不滑内,则性得其宜。 以恬养性,以漠处神,则入于天门。然而,第一项究竟该如何理解则是个问题。 诚如作者所说,夫馬,居則食草飲水,喜則交頸相靡,怒則分背相踶,马知已此矣。据此,生有属性不一定是生来就有的,有时必须在后天生活中形成或呈现。 傅斯年,《性命古训辩证》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12年。含义⑤、⑥分别是从静态特征(接物之前)和动态特征(接物之后)来理解人性。 《庄子》中多见,其他经典中也不时见到。恬然则纵之,迫则用之(《原道训》),这段是在论证宁静清虚的重要,但也可以理解描述生命健全成长的法则,所谓形劳而不休则蹶,精用而不已则竭(《精神训》)。(《精神训》)故圣人以无应有,必究其理。万物对人性的扰乱也是同样的道理:今万物之来,擢拔吾性,攓取吾情。 这样理解,就会发现,《淮南子》所谓的回到宁静清虚才合乎性的思想,实际上是基于对人性健全成长法则的发现。《庄子》外杂篇这样将无为、宁静、清虚和性联系在一起: 无为也,而后安其性命之情。 所谓曲者不以鉤,圓者不以規之类,就是指事物皆有自身合适的生存或存在方式。只有搞清了早期性字词义的多样性及其间的关系,才能对古代人性论的立论基础有更好的认识。 l张立文(1995)认为性字有生、性命及本性、自然之性等义。这无疑是一个由人性概念的本义所预设的、不可解的逻辑悖论。 |
下一篇:数字人身同一认定的技术力量与规制
|
相关资料 |